小米这几年来在国外的发展啊,真是不太顺利,特别是在印度市场,本来那还是个大蛋糕,结果搞得一团乱,现在只好把关注点转向非洲。
自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,小米凭借着性价比极高的手机,迅速打开局面,没多久便稳居出货量第一的宝座,仅用了三年时间。
那会儿印度人买手机特别看重实惠,小米正好迎合这个需求,出货量直线上升,到2017年,小米的市场份额一度飙升到30%。
印度政策变来变去,外资公司挺难稳住脚,小米也难免受波及。
2022年,印度税务局和执法部门连续搞事情,先是罚了65.3亿卢比,折合大约5.6亿人民币,罪名是“逃税漏税”。接着又冻结银行账户上的555亿卢比,差不多存了48亿人民币。
这两次动作加在一块儿,差不多把小米2022年全球盈利的63%吃掉了,毕竟那一年小米的净利润才85亿人民币。
印度对外国企业的审查越来越严格,尤其是针对中国品牌。有传言说,小米通过支付专利费的借口非法将资金转移到境外,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。
2022年1月,印度税务局发出通知,指出小米印度公司在2017年至2020年间,向高通和小米移动软件支付费用时,没有按照规定列入关税,从而少交了税款。
小米公司一口咬定这些费用都是合理的专利授权费,但印度方面可不吃这套,坚持要罚款。到了四月底,执法部门直接冻结了他们的资产,理由是涉嫌非法汇款,银行账户里的钱都没法动了,公司的运营也一下子陷入了困境。
小米赶紧去打官司,跑到卡纳塔克邦高等法院申请临时解冻,五月份刚开始,法院发了个缓期执行的命令,可账里的钱还被扣着,动不了了。
2022整一年,小米在印度打官司搞得焦头烂额,法庭上反反复复拉锯战,到了年底还没把事情搞定。到了2023年,小米还在继续上诉,但高等法院拒绝了他们的解冻申请,6月的时候,执法局最终没收了6.8亿美元,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是48亿。
小米在印度的业务遭遇了不小的打击,供应商的钱拖欠着,门店里的库存也堆积如山,整体市场份额一下子从30%掉到了20%以下。
这事儿对小米影响挺大的,毕竟2022年全球净利润本来就不太高,这一下子在印度的操作导致损失了63%的利润。印度市场一直是小米海外的重要战场,销量也挺可观,不过政策风险太大,外企在那边很容易成靶子。
其实,小米不是第一个吃亏的,之前其他中国品牌也遇到过类似的麻烦。被罚款和冻结之后,小米只得调整策略,在印度减少投入,收缩供应链,把产能从本地工厂转走了。
到了2023年7月,促销活动明显减少,广告投放也变得更节制。到2024年,销量略有回升,不过利润率依旧不高,因为合规费用上涨,税务检查也频繁了不少。
到了2025年,小米在印度的局势变得更糟糕,第一季度的智能手机销量一下子下降了45%,出货量从去年同期的大约700万台掉到400万台左右,市场份额也只剩7.8%,从曾经的行业领头羊滑到第七名了。
有人分析说,这主要是因为小米打算进军高端市场,可是在低端市场上掉得太快,被三星、vivo这些对手抢走了不少份额。
据报道,小米印度的负责人还在盘算和解的事儿,2025年3月传出消息,说是想通过协商把4704千万卢比的冻结资产收回来,但当局并没有同意,调查仍在进行中。
小米在印度发展实在有些力不从心,只能把目光转向其他地方填补空缺,非洲就成了下一站。那边市场潜力巨大,拥有15亿人口,平均年龄只有19岁,生育率也挺高,年轻人多得不行,对手机的需求也是日日升。
别觉得非洲的经济水平不高,实际上他们的消费能力还挺不错的。比如刚果那边,就算生活过得紧巴巴的,刚果人还是喜欢穿西装扮帅啊;再比如利比亚的总统,竟然跑到咱们河南谈假发的订单,挺厉害的。
非洲的手机渗透率已经到66%,移动支付也开始流行。像肯尼亚那边,90%的小本生意都依赖MPESA系统,这玩意儿得有智能手机才行呀。
早在2019年,小米就成立了非洲地区的专门部门,到了2022年初,又组建了战略小组,特别是为了应对当地的竞争对手。非洲的手机市场基本上都是中国品牌的天下,除了三星之外,传音、小米、OPPO还有荣耀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。
传音目前是全球出货量第三的手机厂商,虽然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,但它靠非洲市场站稳脚跟。2024年在非洲的出货量达到了3790万台,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,达到了51%。这一年的毛利润也达到了64.95亿元人民币。
小米之前在非洲也来过,但那会儿靠低价没多大优势,结果效果一般。现在它这次终于明白了,放弃单纯靠价格拼的老路,转而走高端路线,把红米系列定位成中国轻奢的品牌。
所以他们决定这么做,是因为之前在印度的教训太深刻了,靠低价竞争很容易被政策限制住。其实,像新兴市场那种喜欢炫耀、讲究面子的小伙伴们,手机不只是通信工具,更是彰显身份和品味的标志。非洲的年轻一代,现在也开始追求档次和逼格啦,不再满足于低价货。
小米的高端战略正好抓住了这个点,宣传时强调它是商务精英的专属选择,还加入了保时捷设计的标识,用户一看到logo就觉得这款产品挺高大上的。
2022年第一季度,小米在非洲的销售额增长了32%,市场份额达到了11%。到了2024年,这个份额又提升到了13%。到了2025年第二季度,出货量达到了268万台,市场份额也升到了14%,主要还是靠埃及和尼日利亚的推动。
Redmi 14C系列挺受欢迎,用户反映不错,功能也很强大。2025年8月,小米调整了非洲团队架构,任命刘社权为总经理,还有几位高管也上岗了。公司一方面注重品牌形象,另一方面增加投入,打算在非洲市场弥补印度区域的亏损。
跟传音比起来,小米既有优势,也有不足的地方。传音的优势在于深耕本地市场,真正了解非洲用户的需求,比如为黑人自拍专门调节曝光补偿加到30%,还有专属滤镜,避免拍出来一片黑;手机支持四卡四待,一键切换运营商帮用户省钱。
扬声器的功率挺大的,特别适合喜欢热闹的非洲人,一台就能当广场里的音响;电池容量超大,能待机21天,还能反向充电,考虑到那边停电频繁;后盖用凯芙拉材质,很耐用。
不过这些技术门槛也不高,小米都能模仿得差不多。传音在低价形象这块挺有问题,2021年他们的智能手机平均价才451元,用户一听说是本土品牌,就觉得价格低端,要转向高端挺难的,就像五菱宏光卖50万的车,没人买似的。
小米没有这个包袱,先在非洲的城市闯出一片天,像拉各斯和开普敦这样的地方用起高端机来抢占市场,对白领用户推销,用户使用之后又会帮忙宣传,再慢慢往农村扩散,向大家传达城里人都用小米,想出头的就得选它。
不过小米也挺困难的,非洲没人认识雷军,没有流量背书,只能靠真金白银砸广告,资金压力挺大。
传音的线下网点挺厉害,连沙漠里的部落都能覆盖,小店不仅卖手机,还提供维修、充电、充值服务,还帮店主还贷款,助开店。用户手机出了问题还能修,见到实物才付钱,实用性比性能更重要。
小米采取“城市包围农村”的策略,可是在维修方面有点麻烦,是个短板。到2025年,非洲市场整体增长7%,小米的份额还在提升,不过传音依然占着51%的市场份额,出货量达到了970万台,增长速度稍微慢了一些。荣耀和OPPO也都在拼劲十足,竞争可是相当激烈。
小米内部进行了人事调整,2025年8月迎来新高管,重点加强了运营能力,也希望能在高端市场实现溢价。
我觉得小米这做法挺有道理的呀,出海不能老是照搬国内的套路,印度吃了个大亏,就得吸取教训。非洲那边可是手机市场的最后一片金矿,中国品牌占了大部分,但要想站稳脚跟,还得深入本土,了解哪些实际需求。
传音在本地市场的成功,说明了本土化的重要性,小米这次也得稍微放下架子,真心听听用户的声音。未来,能不能靠高端路线走出一条路,看小米自己能不能实现,毕竟非洲市场预计在2025到2029年每年增长大概2.1%,而且小米还设定了20%的市场份额目标。
不过呢,这其中也藏着不少风险,政策方面变数挺大,竞争也不少。要是小米真的能在非洲站稳脚跟,之前在印度亏的钱就能慢慢补回来;要是再出点啥差错,小米的损失可能就更严重了。
股票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